熊猫体育-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
扫一扫用手机浏览

文章目录 [+]

初秋的北京,天气微凉,但在城北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,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,雪亮的剑道之上,十余名身着白色击剑服、头戴护面罩的小选手们正手持花剑,或弓步突刺,或灵活格挡,金属剑身相交发出清脆的鸣响,汗水浸湿了他们的发梢,护面之后的眼神却格外专注明亮,场边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地伫立,目光追随着孩子们的身影,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
“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他们热爱的剑道上,享受运动带来的纯粹快乐,这是我们所有击剑从业者最感欣慰的时刻。”在接受专访时,王钰开门见山地表达了他的核心观察与期盼,随着社会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复,青少年体育培训迎来了新的生机,王钰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推动青少年击剑运动的复苏与发展中,他深切关注着如何让孩子们在安全、健康的环境中,重拾对这项古老运动的热情与挚爱。

回归:不止于身体的复训,更是心灵的释放

在过去一段特殊时期里,许多常规的体育训练被迫按下暂停键,对于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而言,长期脱离系统训练和集体运动环境,带来的不仅是体能下滑与技术生疏,更有心理层面的挑战——社交互动的减少、规律生活的打破以及对热爱之事被迫搁置的失落感。

“击剑不仅仅是一项运动,它更是一种教育,一种修行。”王钰阐述道,“它教会孩子们纪律、尊重、专注和策略,当孩子们长时间离开剑道,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训练场所,更是一个重要的精神家园和社交课堂。”他观察到,重返剑道的初期,部分孩子表现出些许胆怯、动作僵硬,甚至对对抗有些许恐惧,这都是正常的心理适应过程。“我们的首要任务,不是急于要求他们恢复到此前的技术水平,而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,重新点燃他们对击剑的内在驱动力,让他们再次‘享受’”

为此,北京市击剑协会协同旗下会员单位,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举措,他们鼓励教练员在恢复训练初期,更多采用游戏化、情景化的教学方式,降低训练的压迫感,增加趣味性,设计一些以击剑动作为基础的趣味挑战、小组协作任务,让队员们在轻松的氛围中重新熟悉剑感、步法和距离控制,协会也建议俱乐部加强人文关怀,教练们会主动与孩子及家长沟通,了解其心理状态,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。

“快乐,是坚持最好的催化剂。”王钰强调,“我们看到,当孩子们在剑道上再次体验到进攻得分后的成就感、成功防守后的喜悦,以及与伙伴们并肩‘作战’的 camaraderie(情谊)时,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是无法伪装的,这种情感的回归,比任何技术层面的进步都更为珍贵。”

重塑:在安全与快乐中,构建健康的击剑文化

后疫情时代,如何平衡训练的安全性与运动的乐趣,成为青少年体育培训面临的新课题,王钰介绍,北京市击剑协会高度重视训练环境的安全与健康,制定并细化了场馆消毒、通风、人员密度控制等一系列卫生防疫指引,确保物理环境的安全无虞,但他认为,安全的内涵远不止于此。

“心理安全同样至关重要。”王钰指出,“我们要营造一个零歧视、零过度压力的训练氛围,击剑是一项个人对抗性项目,胜负分明,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,我们坚决反对‘唯成绩论’的短视行为,倡导‘以体育人’的长期发展理念。”协会要求教练员在训练和比赛中,更多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、意志品质的提升,而非仅仅盯着输赢,对于比赛中失误或失利的孩子,应以建设性的方式进行分析和鼓励,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继续前进的勇气。

王钰分享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:一位名叫李明的十岁小剑客,在恢复训练后的首次内部比赛中,因为紧张而连续失利,下场后非常沮丧,他的教练没有责备,而是和他一起复盘了比赛中的几个亮点——一次漂亮的闪避,一个果断的迎击尝试,教练肯定了他的勇气,并引导他看到了自己的进步空间,第二天,李明带着更加积极的心态回到了训练场。“我们要让孩子明白,击剑场上的每一次经历,无论胜负,都是成长的阶梯,享受挑战自我的过程,比赢得奖牌更有价值。”

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击剑体验,协会还积极推动“大击剑”概念,不仅局限于技战术训练,他们组织线上击剑文化讲座,讲述击剑的历史、礼仪和著名运动员的励志故事;开展击剑主题的绘画、征文活动,让孩子们从多维度了解并爱上这项运动。“我们希望构建一种健康的、可持续发展的青少年击剑文化,让击剑成为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,而不仅仅是竞技的工具。”

展望:以兴趣为基,铺就多元成长之路

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
谈及青少年击剑运动的未来,王钰充满了期待与理性思考,他认为,推动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与发展,核心在于激发并保持他们的兴趣,并以此为基础,为孩子们铺就多元的成长路径。

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
“并非每个学习击剑的孩子未来都要成为专业运动员。”王钰说,“击剑运动所带来的专注力、快速决策能力、抗挫折能力以及优雅的礼仪风范,对于孩子们无论是未来的学业、还是其他领域的发展,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。”他介绍,近年来,击剑特长在国内外高等教育升学中日益受到重视,不少顶尖大学都设有击剑校队或提供相关支持,这为学有所长的孩子们提供了更多元的发展可能。

北京市击剑协会正在积极搭建更丰富的赛事活动平台和交流渠道,除了传统的竞技比赛,还计划引入等级测评、趣味挑战赛、俱乐部联赛、区域性交流营等,满足不同水平、不同需求孩子的参与感。“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接触击剑的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,无论是追求竞技巅峰,还是仅仅作为一项受益终身的爱好。”

协会也致力于教练员队伍的培养与提升,定期组织培训,更新教学理念,强调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科学训练方法,特别是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更多“快乐元素”,避免过早的专业化、成人化训练扼杀孩子的兴趣。

采访结束时,训练馆内的喧嚣暂告一段落,小选手们摘下护面,红扑扑的脸蛋上挂着汗水和满足的笑容,他们围在教练身边,兴奋地讨论着刚才的精彩回合,王钰望着这一幕,语气坚定而温和:“剑道之上,胜负固然激动人心,但孩子们脸上那无拘无束的快乐,才是这项运动最美的风景,作为组织者和服务者,我们的使命,就是守护好这份快乐,让每一次重回剑道,都成为孩子们心中温暖而有力的记忆,陪伴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。”

窗外,华灯初上,剑馆内,那象征着重生与希望的金属交击之声,以及孩子们欢快的笑语,仿佛汇成了一曲动人的乐章,诉说着运动的本真——在挑战中收获成长,在热爱中享受快乐,而这,正是王钰与无数击剑教育工作者们不懈追求的初心与愿景。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