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足球青训体系亟待振兴的当下,前国脚孙继海创办的青训项目曾被视为一股清流,以其“免费培训”模式吸引了不少关注,近日,一起学员退出后被索赔18万元的纠纷,却将这一项目推上风口浪尖,这起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青训合同条款的质疑,更折射出中国足球青训生态中的深层问题:免费模式背后的商业逻辑、学员权益的保障,以及行业规范的缺失。
事件背景:从免费入营到天价索赔
孙继海青训营(以下简称“项目”)于2020年启动,以“零费用接受精英训练”为宣传点,面向全国选拔有潜力的青少年球员,项目声称通过赞助商和商业合作覆盖成本,学员只需通过严格选拔即可入学,2023年,一名学员因家庭原因申请退出后,项目方要求其支付18万元的“违约金”,理由是违反了培训协议中的条款,学员家庭拒绝支付,双方最终对簿公堂,引发媒体广泛报道。
争议焦点在于培训协议中的“退出赔偿条款”,根据公开的合同内容,学员需承诺完成整个培训周期(通常为3-5年),若中途退出,需赔偿项目方“前期投入成本”,包括训练设施、教练薪资、医疗保障等费用,金额从10万至30万元不等,项目方辩称,免费模式依赖于学员的长期参与,退出会导致资源浪费和商业损失;而学员家庭则认为,条款过于苛刻,且未在签约时充分告知,涉嫌“霸王合同”。
行业视角:免费青训的商业逻辑与隐患
这起纠纷背后,是足球青训行业普遍面临的盈利难题,孙继海项目并非个例:近年来,国内多家青训机构尝试免费模式,以扩大选材范围并提升社会声誉,但实际运作中往往依赖赞助、政府补贴或未来转会分成维持运营,山东泰山、浙江绿城等俱乐部的青训体系也部分采用类似模式,但合同条款通常更为灵活。
免费模式的可持续性存疑,一名匿名青训教练透露:“许多项目初期靠名人效应吸引赞助,但长期运营成本高昂,一旦学员流失,机构可能通过索赔挽回损失。”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“风险投资”:机构赌学员未来成为职业球员,并通过转会费分成获利,但如果学员退出,机构便试图通过违约金弥补“沉没成本”。
问题在于,这种商业逻辑是否合理?法律专家指出,根据《合同法》,违约金金额不得超过实际损失的30%,项目方索赔18万元,需证明其实际投入成本,但青训成本核算复杂(如设施折旧、教练课时费等),往往难以量化,免费模式下的“投入”是否完全由机构承担也存在争议——许多项目实际接受了政府或企业资助。
学员权益:信息不对称与权力失衡
这起事件更暴露了青训市场中学员家庭的弱势地位,多数青少年球员来自普通家庭,对合同条款缺乏专业判断力,在孙继海项目中,学员家长反映:“签约时机构强调‘免费’,但违约金条款用小字印刷,未重点解释。”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“签约陷阱”。
更深远的是,青训合同往往忽视学员发展权,条款中 rarely 约定学员的上升通道(如职业队签约保障),却严格限制退出自由,一名体育律师表示:“这类合同可能违反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因为未优先考虑未成年人利益。”在欧洲,青训合同受严格监管:如英格兰规定,U18学员可自由转会,仅需支付实际培训补偿(通常低于1万英镑),相比之下,国内青训规范仍滞后。
争议背后:中国足球青训的系统性困境
孙继海纠纷折射出中国足球青训的长期顽疾,融资模式单一,欧美青训多依靠俱乐部输血、转会费反哺或社区支持,而国内青训过度依赖商业赞助,抗风险能力弱,监管缺位,中国足协虽发布《青训机构规范》,但未对合同条款进行细化约束,导致机构自行其是。
更重要的是,青训理念的偏差,许多项目重“商业回报”轻“教育本质”,将学员视为资产而非培养对象,孙继海本人在争议后回应:“青训需要投入,但更需人性化。”在业绩压力下,机构往往优先考虑生存问题。
行业反思:如何平衡免费与公平?
这起索赔争议或许能推动行业变革,法律层面,需明确青训合同的标准范本,限制违约金上限,并强制机构披露成本构成,商业层面,青训机构可探索多元盈利模式,如付费进阶课程、商业比赛IP开发等,减少对单一赞助的依赖,徐根宝青训基地通过崇明根宝足球俱乐部运营实现自给自足。
对家庭而言,选择青训项目时需审阅合同细节,优先选择有足协认证的机构,社会层面,应加强青训公益属性——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或税收优惠支持合规项目,而非完全市场化。
孙继海青训营的索赔争议,绝非一纸合同纠纷那么简单,它撕开了中国足球青训的光鲜外表,露出商业野心与教育使命的撕裂,免费模式本应是普惠足球的良方,但若以天价违约金为代价,便可能异化为束缚梦想的枷锁,中国足球的崛起,需要的不仅是下一个孙继海,更是一套尊重学员、透明可持续的青训体系,而这起事件,正是一次沉重的警醒。
发表评论